配资推荐网
当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在视频里完成跑酷、跳舞时,不少人惊叹“机器人要成精了”。但最近,这款明星机器人又交出了更重磅的答卷——它首次能用一个人工智能模型同时掌控行走与抓取动作,甚至还“无师自通”地学会了捡东西。这不仅是Atlas的一次升级,更被业内看作是通用机器人算法突破的关键一步。
从“分工明确”到“一脑多用”,Atlas打破机器人训练惯例
在此之前,会“十八般武艺”的机器人,大多是“分工明确”的“拼装高手”。比如要让机器人既会走又会抓,工程师通常得给它装两个AI模型:一个专门负责腿部运动,控制行走、跳跃;另一个专攻手臂动作,处理抓取、摆放物品。就像一个人左手画圆、右手画方,得靠两套独立的“大脑”分别指挥,彼此很难协同。
但Atlas这次完全打破了这个惯例。波士顿动力联合丰田研究院(TRI),为它开发了一个大型行为模型(LBM) 。这个模型不用“拆分学习”,而是通过视频演示、远程操控和模拟训练,一次性掌握了手臂与腿部的协调控制。用项目负责人、丰田研究院与麻省理工学院机器人学家拉斯·特德雷克(Russ Tedrake)的话说:“对这个模型而言,脚就像是额外的双手,而且它真的奏效了。”
实际测试里,Atlas的动作已经有了“类人感”。比如从箱子里取东西时,它不会像以前那样“机械地伸手”,而是会像人一样调整双腿位置——弯腰够物时重心后移,站稳后再精准抓取,整个过程流畅得像经过无数次演练。这种协调能力,放在以前得靠多个模型反复调试才能实现,现在一个LBM就能搞定。
不止会“执行”,还能“应急”:AI模型催生出“涌现技能”
更让人惊喜的是,这个单一模型还带来了“意外收获”——涌现技能。简单说,就是机器人在没有专门训练的情况下,自发学会了新动作。
最典型的例子就是“捡东西”。研究团队并没有教过Atlas“物品掉落后该怎么办”,但在测试中,当它抓取的物品意外掉落时,它会本能地弯腰、调整脚步,伸手把东西捡起来。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,背后是模型对“失衡-恢复-补救”逻辑的自主判断:视觉传感器发现物品掉落,本体感觉数据(感知自身位置和运动的传感器)捕捉到身体重心变化,模型瞬间计算出“弯腰捡物+调整站姿”的组合动作,整个过程不到1秒。
这种“涌现”,和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(LLMs)的“意外能力”很像——LLMs在训练海量文本后,会突然具备编程、写诗等没专门学过的技能;而Atlas的LBM在吸收大量动作数据后,也开始突破“指令边界”,展现出初步的“应变能力”。特德雷克的团队还在其他机器人上验证过这种逻辑:比如训练机械臂切蔬菜、扫咖啡豆,结果机械臂不仅能完成指定动作,还会根据食材硬度调整力度,根据咖啡豆散落范围改变清扫路径。
别被“完美视频”骗了!Atlas的突破到底难在哪?
现在打开短视频平台,经常能看到类人机器人“轻松做家务”的画面:有的能装冰箱,有的能倒垃圾,看起来和Atlas一样厉害。但内行都知道,很多视频是“精心设计的结果”——要么是工程师远程操控,要么是针对单一任务反复编程,甚至连环境都是固定的:桌子高度、物品位置分毫不差,只要环境稍有变化,机器人就会“失灵”。
而Atlas的突破,恰恰解决了这个“痛点”。它的LBM模型靠两个核心能力应对复杂场景:
- 多数据融合:同时接收视觉图像(看清楚物品在哪)、本体感觉数据(知道自己站在哪、手在动)和语言提示(比如“拿起红色盒子”),就像人靠“眼睛看+身体感+脑子想”做事,而不是只靠“预设程序”;
- 泛化能力:在模拟环境里学过“捡积木”后,遇到“捡杯子”“捡工具”也能快速适配,不用针对每个物品重新训练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器人学家肯·戈德堡(Ken Goldberg)评价:“腿和手臂的协调是机器人领域的大难题,Atlas用一个模型搞定,绝对是向前迈了一大步。”
不过戈德堡也提醒,对“涌现技能”要理性看待。他指出,就像LLM的“编程能力”其实能在训练文本里找到相关案例,机器人的“应急动作”可能也源于训练数据中的相似场景。比如Atlas会捡东西,或许是因为训练时接触过“物品移动”的相关数据,只是没有明确标注“捡掉落物”这个任务。因此,要判断技能是否真的“无师自通”,还需要看更多细节:比如成功概率多少、失败时如何调整、面对完全陌生的物品能否应对。好在丰田研究院此前对LBM的研究很透明,未来可能会公布更多测试数据。
通用机器人要来了?拐点可能就在这几年
特德雷克坚信,机器人领域正接近一个“拐点”——就像生成式AI从“能写句子”到“能写文章”的跨越,机器人也在从“单一任务”向“通用能力”突破。他的理由很简单:训练LLM的方法,正在机器人身上起效。
以前训练机器人,得“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教”,成本高、周期长;现在靠大规模数据训练单一模型,不仅能减少研发时间,还能催生出更多“涌现技能”。按照这个趋势,未来的机器人可能真的能“举一反三”:学会焊接管道后,稍作调整就能焊接电路;学会做浓缩咖啡后,能快速掌握做奶茶的技巧,不用工程师重新写代码。
当然,难题还有很多。比如“数据量”和“涌现能力”的关系还不明确:是不是数据越多,技能就越多?目前还没有答案。在今年5月的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大会上,戈德堡等专家就提出,光靠“堆数据”不够,还需要工程技术配合——比如让机器人的关节更灵活,传感器更精准,否则就算模型再强,硬件跟不上也没用。
但特德雷克已经在推动机器人“落地”:“我们不能总让机器人在实验室里‘表演’配资推荐网,得让它们走向真实世界,去工厂焊接、去餐厅做咖啡、去家里帮老人拿东西。”或许用不了几年,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能“灵活应对突发状况”的机器人时,回头看就会发现,Atlas今天的这个“单一模型突破”,正是通用机器人时代的“第一块拼图”。
东方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